解析分享“微乐跑得快万能开挂器”其实确实有挂
44
2025-03-03
2月的一个中午,和禾和养老院里刚刚结束午饭 ,菜香未散 。杨玉琼站在床边,陪丈夫裘邵雄接受脑梗后的康复治疗 。一边看医师的动作,她自己也模仿起来 ,“我学一学,等之后回家住了,也能经常帮他按按摩。”
夫妻俩是今年1月22日一起住进来的 ,奔着院内招牌的中西结合康养服务而来 ,只住3个月 。
近两年,像这样的养老“短托 ” ,或称“喘息式服务” ,正在成为老年人生活过渡的热门选择 。“短托”原因各不相同,从因病短期入住,到家政人员节日返乡 、子女外出差旅不在身边、老人想要体验机构养老……入住时间少则一天 ,多则数月,灵活度极高。
为了满足急剧增长的短托需求,去年春节前后 ,上海集中推出“短托 ”服务,筛选出164家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开展服务 。今年,这个数字继续增长 。2月6日 ,上海市民政局印发《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,鼓励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短托照护,为这桩百姓呼声颇高的惠民实事又打入一剂强心针。
在杨浦 ,一大批养老机构已将“短托”服务作为常态化工作之一 ,老人及家属咨询量 、服务量越来越高 。当“短托”火热进行时,它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?
养老院里做康养 ,
他们体验3个月的“短托 ”时光
今年71岁的裘邵雄曾经多次脑梗 ,身体活动不便,长期需要康复治疗和生活照料 。今年1月,听说养老院可以“短托 ” ,不仅没有时间限制,还能提供专业的康养服务,夫妻俩很是惊喜。“只知道医院可以做康养 ,从没想过养老院也能做。”
找到的第一家养老院就是和禾和养老院 。
“我丈夫之前是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做康复治疗的,效果还不错,结果到和禾和养老院一看 ,这里的设备和服务和医院里也差不多,该做的都能做,我们马上决定就是这家了 。 ”杨玉琼笑着说。参观后 ,两人当即选择“短托 ”入住 。
和禾和养老院拥有一支专业护理团队 ,可以为老人提供从日常起居到健康管理,从疾病诊疗到紧急救治的全方位医疗 、康复和生活照料服务 。每天一早 ,护理人员就将裘邵雄推到一楼 ,按照提前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。下午,裘邵雄会在室外花园里晒太阳,或是参加院内组织的文化活动 。
慢慢地 ,裘邵雄变得开朗起来 。“走出家门很重要。自从脑梗以后,他和外界的联系减少,有些沉默 ,但是在养老院里,他每天都能见到很多人,和大家聊聊天 ,心情自然就好了,笑容也多了 。”杨玉琼说 。
杨玉琼自己也轻松了不少。此前,丈夫裘邵雄的生活一直是她来照顾 ,然而杨玉琼也61岁了 ,一方面操劳容易疲倦,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照顾方式不专业 。这段“短托”时光 ,让她喘了一口气 。“有护理人员帮忙 ,还有专业医师指导,我觉得很放心。 ”杨玉琼说。
“短托”转“长住”,长了6斤肉
寒风瑟瑟 ,江浦路上的保利和熹会养老院内温暖如春 。对91岁的网购爱好者张鸿发和87岁的老伴儿沈惠苓来说,养老“短托 ”更像是长住之前的“7天无理由退换货”,好就留下 ,不好就撤,“除了要付点‘试用费’ 。”
张鸿发和沈惠苓从3年前开始找养老院。当时,他们的子女已经退休 ,但岁数渐长,照顾两位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,夫妻俩需要天天在家“买汰烧 ” ,干得身累心累 ,干脆提出去住养老院 。只是,住哪家呢?
“住养老院 ,要天时地利人和 ,地段、环境 、服务甚至和其他老人合不合得来,都有讲究 。”张鸿发说。
在做出选择之前,两人曾辗转尝试过全市两三家养老院 ,横跨了上海的东西南北,但总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搬离 。2024年夏天,女儿听说杨浦区江浦路上新开了一家保利和熹会养老院 ,开放“短托”试住,就带着两人跑了一趟 。“短托 ”了3天,当即选定“落子 ”。
“短托也是一种‘试住’ ,养老院怎么样,自己进去住三天就知道了 。”张鸿发回忆道,“来到这里以后 ,我们定了一间双人房 ,环境好,年轻人服务态度也好 ,在走廊里见到我 ,总是说‘爷爷好’‘奶奶好’,实在贴心 。他们这支工作队伍很团结,这些我都能看出来。 ”
3天后 ,夫妻俩将“短托 ”转为了“长住” 。2个月后,两人正式入住保利和熹会养老院 。
张鸿发在院里的一天是这样的:清早7点起床洗漱 、吃早饭;9点会友、看报 、手机购物;11点吃午饭;12点院内散步聊天;13点午睡;14点和朋友们玩几圈棋牌;17点吃晚饭;饭后和老伴儿聊天 、睡觉。护理员和院内专业团队还会定期给张鸿发测量血压、血糖,了解身体情况。
除了日常活动 ,院内公共区域还贴着一张活动表,写有每周活动通知,内容丰富 ,包括保健操、看电影 、老年卡拉OK 、手工DIY、趣味游戏 、太极拳……这些活动同时面向长住老人和“短托”老人开放 。
现在没有家务压力,一天三顿不用愁,每天精神都很好 。 ”张鸿发高兴地说 ,“半年时间 ,我胖了4斤多,我老伴儿胖了6斤 ,这是‘幸福肥’。”
在养老院和家之间的“候鸟”
养老“短托 ”还有更多新“玩法” 。
74岁的王云飞在和禾和养老院里“租”了一张床 ,至今已经两年多了 。
王云飞家在杨浦,常年独居,却生性开朗豪爽 ,喜欢交友,一个人的生活让她有些寂寞。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,2022年 ,她想到了一个主意:到养老院去住段时间试试 。
为了活动自由,入住和禾和养老院之初,她就和工作人员说好 ,自己将在养老院和家里来回跑,每个月只有一半时间住在院里 。在院里时,她住一间双人间 ,每天上午准时到公共卡拉OK房唱上几曲 ,下午跟朋友们打麻将,生活规律而充满欢乐。“我们这里还经常办文化活动 ,比如下围棋比赛 、做手工、公园踏青 ,她都是积极分子 。 ”和禾和养老院负责人杨庆娣说 。
不在院里的日子,王云飞同样潇洒,有时候在家 ,更多时候去天南海北旅游。“有时候和女儿一起旅游,有时候和朋友一起 。我们工作人员会常常问她,明天还来不来住?来的话 ,就给她准备好饭,做好服务,别的没有限制 。”杨庆娣表示。
这样“迁徙” ,费用怎么收?对王云飞,和禾和养老院收取的固定费用只有床位费,以便留床 ,餐食费和护理费等其他费用按日按需收取。也就是说 ,老人每个月来吃了几天饭,就收几天的钱 。
就这样 ,王云飞成了一只在养老院和家里往返的“候鸟 ” ,一脚横跨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,生活越发自在惬意 。
在杨浦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享受“短托 ”服务。仅和禾和养老院内 ,今年2月中旬同时段就住着6位“短托”老人,节日期间最多住过12位,其中部分也有计划转为“长住 ” 。像88岁的王丽啼 ,转为“长住 ”老人已经有一阵了,提及这项服务总要竖起大拇指,“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!”
据统计 ,全上海的养老床位超过17万张,今年还将再新增3000张 。随着养老机构服务体量不断扩大 、服务能级不断提升,如何想老人所想 、难老人所难 ,让服务切中老人和家庭痛点 ,是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始终思考的问题。
杨浦一直是养老大区 。今年春节期间,杨浦区民政局动员22家养老机构提供“暖心短托”服务 ,而在节日之外 ,还有更多老人在“短托 ”服务中感受到便利 。正如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所说,“短托”不仅让老人度过了一段段生活中的“尴尬期”,更是一次老人与养老机构深度交流的机会。老人们打开房门 ,体验机构养老,才能对不同养老方式有更生动的了解,也为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有更好的打算 。
杨浦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 ,当前,全杨浦共有25家养老机构提供“短托 ”服务,杨浦区养老机构“短托”服务正在进一步升级 ,考虑为老年人提供“量身定制”的短时养老服务 。养老“短托 ”,未来还有无限可能……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