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家实测“微信小程序跑得快免费挂”原来确实是有挂

kkf1 31 2025-03-14 11:24:38

  市场总是需要旗帜,才能聚拢人心 。

  春节前后 ,deepseek的横空出世  ,宇树机器人的科技狠活,既点燃了所有内容平台对科技的热情,也让资本市场的中国M7从四大行三桶油摇身一变  ,回到了真·科技股的主题上:

  阿里 、拼多多 、腾讯 、比亚迪 、小米 、网易和美团,重新回到聚光灯中央,开启了一个“重估中国科技”的新叙事 。

  只不过  ,巨头还在,却一样躲不过风云变幻 。阿里的市值重新追过了拼多多,腾讯越过了924的关口还在修复前高的路上  ,美团则遭遇到了友商们发出的新挑战……总之大家几乎都是在曲折地向前,只有小米昂扬着45度的斜率,不断在恐高声里走向新高 。

  一边传出千万年薪挖角deepseek“天才少女 ”罗福莉的热搜  ,让外界注意到了小米在硬件之外的新布局;一边乘着春节以来这股科技东风 ,股价加速上涨,成功跻身为“万亿市值  ”新成员 。

  对于雷军‘办一个伟大的公司 ,做一些伟大的事情’的愿景而言  ,市值未必是唯一的价值坐标,但对于估值已经三起三落的小米来讲,却是一座重要里程碑。

  从时间点上来讲  ,新开大模型的副本,是一个“发力晚、格局乱”的阶段 。但就像高端手机 、新能源车的战局一样,小米似乎总能看对风口  ,然后选择在风口上姗姗来迟,堪称把“敢为天下后”练到了传奇王者的段位 。

  这让许多投资者们反复地担心“小米这把能不能赢  ”,然后在等待确定性的过程里摆弄自己的仓位。

  关关难过关关过

  2016年7月  ,面对央视《对话》节目的拷问,雷军无奈表示,“小米模式被大家接受需要十五年” 。

  八年之后  ,市场选择在小米成立即将满十五周年之际 ,将公司市值推上万亿,仿佛是对雷军的回应 ,但彼时这场对话发生的背景  ,却是小米的一次危机时分 。

  早在2014年之前,小米就凭借着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互联网营销模式,在国内智能机市场攻城略地  ,刚刚成立四年估值便已经达到450亿美元,成为彼时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。

  但本应该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,乘风而起的小米集团  ,手机销量增速却忽然放缓 。除了智能机市场饱和因素以外,公司外部还面临着华为和OV等其它厂商的围剿,而此前被快速增长所掩盖的隐患——轻资产模式下的供应链失控  ,也暴露出来 。

  这次危机为小米带来了两方面深远影响,一方面公司开始苦修内力,在自建小米之家 、投资生态链的同时  ,发力核心科技 ,追求软硬件的深度融合,为多年以后的“人车家全生态”战略打好了地基 ,但也让其商业模式愈发晦朔难明。

  另外一方面  ,雷军也打破了之前立下的“五年不上市  ”的flag,在公司重回上升轨道之后,开始寻求登陆资本市场的路径 。

  实际上  ,从小米开启上市计划之后,它就是一直在投资者们的视线中央 。

  2018年6月,小米原计划以“港股+CDR(中国存托凭证)”同步上市  ,成为CDR第一股,并创造了发行排队仅12天的纪录 。前期市场对小米的估值预期非常高,普遍认为将达到1000亿美元  ,有报道甚至称其争取达到1200亿美元,雷军则更是豪言小米的估值应该是“腾讯乘苹果的估值,因为小米是全能型的新物种[1]” 。

  然而春风得意之上  ,是审慎的发行监管对小米“互联网公司  ”定位与“生态链战略”的拷问 ,面面俱到的84项质询,其中包括公司软件收入占比不高、毛利率低于其他互联网企业等等 ,直指小米商业模式的痛点 。

  最终小米转向“先港股”的折中路径  ,但戏剧化的CDR之路,已经放大了市场对小米的担忧——一个没有确定盈利预期和商业模式的独角兽,真的能够给出一个远高于苹果 、腾讯这些全球头部科技公司的估值吗?

  实际上  ,小米的港股IPO估值也的确经历了一降再降,一度引得雷军感叹,“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[2]  ” 。这家营收超千亿的公司  ,最终被市场塞进了“消费电子硬件商 ”的估值抽屉,定价539亿美元。虽然获得了李嘉诚 、马云、马化腾等行业领袖的认购支持,但这还不是小米的市值低点 。

  上市首日的破发已经让雷军尴尬万分  ,之后在智能机行业的存量竞争中,主打性价比的小米并不被市场所看好,股价连绵下跌  ,期间雷军甚至被一位神秘投资人“当小学生一样训了一个多小时” ,以至于“当时的衬衣都湿了 ”[3] 。

  但也正是2020年之后,小米精心打磨的旗舰机型小米10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,公司股票终于开启了上市之后第一轮主升浪。

  此时也正值国内主观基金经理的高光时刻  ,快速攀升的管理规模与估值泡沫化的核心资产之间矛盾日益突出,资金开始外溢,相当多的基金经理跨过香江  ,与刚刚纳入港股通的小米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,翻开2020年末重仓小米的基金经理名单,阵容颇为豪华 。

  而在汹涌的南下资金推动下  ,小米市值也拔地而起,一度逼近9000亿关口 。但2021年初忽然被美国国防部纳入‘涉军企业’名单,打断了小米在手机行业继续开疆拓土的预期  ,也让雷军走上了“我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,为小米汽车而战  ”的征程。

  但面对智能机市场的低迷以及新能源车行业的大乱斗格局,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来  ,又一次让市场选择与小米分道扬镳 。

  涨成高攀不起的样子

  2021年 ,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翻过了渗透率的一个山头,从2020年底的5.8% ,一跃加速到2021年底的14.8% 。超过350万辆的销售数字之下  ,是盛宴已经杀进红海,是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大巨头鏖战犹酣,是蔚小理已经杀出了新势力的一梯队。

  留给小米的时间  ,虽然还有,但也不多 。毕竟,从手机到汽车  ,供应链的复杂度 、烧钱的周期和体量,都不可同日而语 。雷军押上了全部声誉参与这个“赌局”,但很少有基金经理愿意押上自己的命运来认可小米的战略 。

  2022年是一个分水岭 。在宣布造车之前  ,公募基金重仓持有小米集团的股票一路攀升到阶段性高点,但在这个巨大的野心面前,主观公募基金又开始大举撤退  ,相信雷军还能再次创业成功的重担 ,从选股者手中移交到了“被动指数型基金”的身上 。

  回过头看,要在小米造出第一台量产车之前预判其能大获成功 ,的确会是一个赔率也许会很大但胜率肯定不算高的选择  ,但2024一季度Su7发布后的火爆,却依然没有让机构打消“烧钱换规模  ”的顾虑 。

  “坏消息是:卖越多亏越多,好消息是:交付太慢  ,影响销量,可能也不会亏太多”的摇摆下,SU7的热销  ,并没有小米股价真正的转折点。

  虽然人们已经看到了小米开启第二成长曲线的信号,但彼时最激烈的短期矛盾——国债收益率一路走低,仍然夺回了市场上大多数人的注意力 。对“安全”的追求将很多二级投资人推回了“高分红  ”的怀抱 。

  从5月末到8月初  ,小米回调了超过20%,但四大行却在这个时期不断刷新自己的股价新高。

  直到2024年二季度,真正重仓小米的主观公募基金经理  ,也只有一直在高端制造领域“翻石头”的信达澳亚基金李博和广发基金刘彬 ,两人均顶格将小米买到了接近基金净值10% 。

  三季度之后,市场的风险偏好开始发生扭转 ,而小米的产销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理想的节奏  ,10月交付超过2万,11月提前完成全年交付目标,12月交付量超过特斯拉Model 3  ,而市值也走上了头也不回的上涨通道里 。

  李博和刘彬因为持仓突破净值10%红线,不得不边涨边卖出。而一位头部卖方研究员向远川透露,面对买方抛来的投资岗位橄榄枝  ,他犹豫了 。原因是担心如果转型失败,再回到卖方时,可能拿不回现在正在负责的小米 。

  其他基金经理也终于选择相信——周海栋在三季度买入  ,翟相栋 、谢治宇、赵枫等人四季度的重仓股名单上也出现了小米的身影。

  经历过高光时相信 、低谷期犹疑,主观基金经理在2024年末再度选择相信——持股数量也突破了历史新高,而此时  ,小米股价距离2022年末的低点已经上涨接近500% 。

  尾声

  科技股投资 ,往往会站在“追求确定性”的反面,是在讲故事的阶段就去选择相信或是不相信 ,是过一种活在赔率里的生活 。

  2013年  ,华尔街空头们集结在一起做空特斯拉,每个人都有充分自洽的理由:有人不相信马斯克的自恋,不认为他可以当好一个公司的掌门人;有人坚信电动车依然是汽车  ,不值得用科技公司来估值;有的人不想吃饼全是顾虑,没车的时候在等车,有车的时候在盯产能  ,有产能的时候又看起了亏损……

  直到2020年,特斯拉的空头们累计损失达到惊人的380亿美元[4],马斯克实现了对华尔街的碾压式胜利  ,木头姐也赌赢了电动车这个巨大的时代浪潮 。

  然而,即便是日后成为了科技股投资代言人的木头姐,也终究是在2022年把大部分英伟达股票卖在了起飞前 。

  主观基金经理常常会说超额收益来自于非共识的正确 。而在今天这个AI已经越来越智能 、越来越易得的时代下  ,这句话的“含金量  ”还会继续上升 ,因为“共识”本身的确也在随着技术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廉价,超额的最后空间必然只会不断被压缩到“非共识”的地方 。

  只是 ,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也有能力下注“非共识  ”呢?

上一篇:奕泽同价位车(奕泽对比车型)
下一篇:广东登革热疫情(广东登革热疫情2024)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